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重大决策>草案全文

宜春市城市排水设施全过程管理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访问量:

关联稿件: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排水设施(包括雨水、污水管道或沟渠、各类井、雨水井箅、泵闸站、小型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等)规划、谋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按照省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排水管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工作的通知》(赣建城〔2022〕39号)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健全排水管理体制

1.明确责任主体。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是全市城市市政公用排水的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全市市政公用排水设施的管理、运维,并负责中心城区市级市政公共排水管网的养护。市住建局指导全市并负责中心城区市政公共排水设施的建设、物业小区排水设施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管和竣工验收及备案等。属地政府(管委会)是辖区内排水设施的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实行排水设施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项目终身负责制,建设单位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建立联动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综合行政执法(城管)、住建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推进排水设施建设、管理、运维。发改部门根据行业主管部门的申请,负责将排水设施列入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库和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牵头各类排污口排查监测整治,督促餐饮类排水户安装空气净化、工业类排水户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装置等;市监部门负责管材质量监管;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排水管网CCTV检测(含封堵、清淤、抽水导排等)、管材检测等费用纳入预决算评审范围;行政审批部门牵头负责核发排水设施建设项目施工许可排水户许可等工作。(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监局、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强化经费保障。各级财政要保障排水设施运行养护、管网周期性(5-10年)检测评估、水质检测、购置排水防涝设施设备等经费;探索推进“厂网”一体化专业运维、按效付费机制。(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加强排水设施规划

4.编制专项规划。结合排水现状和城市发展,编制或修订排水设施专项规划;新开发地块、新建项目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制;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同步推进管网更新,同时有计划地实施合(截)流、断头和缺陷管网改造,不断完善城镇排水体系,提高排水防涝能力。(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科学同步规划。以“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为标准,按照“排水设施与路网建设、土地开发同步”的原则,配建排水设施,预留后期建设用地。暂时无法接入污水处理厂的地块,应配建小型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严格排水接入。政府投资新(改、扩)建和各类开发项目均应到城管部门办理排水接入,污水无出路的项目原则上应由属地政府(管委会)协调建设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后方可实施建设。(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谋划排水设施建设

7.谋划储备项目。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设立全市排水设施项目库,重点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以及错接混接漏接、老旧破损和易涝积水区域和管网更新,提升污水收集效能,消除生活污水直排。(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8.科学论证项目。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经评估论证、政府审议决策后,方可立项。单独排水设施项目应编制项目建议书,涉及排水设施的综合项目应制定排水设施专项方案,报城管部门审核。(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提高建设设计水平

9.统筹同步设计。新(改、扩)建项目应将排水设施建设(含雨污分流、管网更新、缺陷整治等)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改造项目应正确接入主干管。住宅(商业)建筑、综合体等配有临街商铺的开发项目应配建单独专用公共污水支管、接收井(含隔油池、沉淀池、沉泥井等)。各类排水设施项目应将管网检测和质保养护等费用纳入工程造价。未按要求建设的,不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提高设计标准。应选用优质管材和先进工艺,不得使用淘汰禁用的产品及工艺。市政主次干道公共污水管使用球墨铸铁管和耐酸耐腐蚀的缠绕增强管等。市政公共雨水管应使用承插橡胶圈接口Ⅱ级及以上钢筋混凝土管。检查井应使用混凝土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成品井,“五防”铸铁井盖;使用预制井的,接口处应采取包封防渗漏等措施;车行道或有车辆通行的人行道应采用承重型井盖及雨水箅子。交通重要节点、新建道路、环境敏感等区域优先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严格设计把关。各县(市、区)成立市政公用排水设施建设专家库,单个项目预算在200万元以上或整体项目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设计方案,应采用专家论证与部门会审相结合的论证方式,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落地性,重点论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含地下水位情况)、雨污分流(截流)、管道材质、上下游标高、排水走向、预留井位置等内容,达不到标准规范的,不予论证通过。(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规范排水设施建设

12.规范施工程序排水设施建设项目应进行设计方案论证、依法办理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手续;未办理的,不得投入使用。(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3.强化技术交底。建设单位应在动工前组织技术交底,形成的技术交底意见应报城管部门备案,否则不予办理施工许可、占道开挖等手续。(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4.强化管材监管。按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严格质量检测管理,实行见证取样检测、进场质量复验抽检制度,材料进场应查验管材“三证一书”并抽样送检,发现不合格的,应停止使用、拆除已安装管材、清退同批次管材。加强管材市场监管,依法查处生产或使用不合格管材的单位。(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市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5.强化施工监管。加强施工全过程监管,开展施工过程联合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规范施工、按图施工,不得占压、损毁、穿凿、堵塞排水设施。实行地基处理、沟槽回填、基础施工、管井施工、管道安装、顶管施工等关键环节抽查制,做到标高要科学、管材要合格、管道基础要托底,管道接口要严密,沟槽回填要密实、密闭检查要规范。(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市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6.严格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提供排水管网CCTV全程内窥检测影像报告,经住建、城管等部门查验合格方可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后15日内,建设单位应将竣工验收材料报城管部门备案,未备案的不得交付使用。(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加强排水设施管理

17.加强工程管养。市政排水设施建设单位负责管养期排水设施运维,发生管网错漏混接、淤堵冒溢、内涝积水的,建设单位负责整改。鼓励建设单位委托排水设施专业运营机构运维。(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8.及时移交养护。市政排水设施建设单位应在工程管养期满前1个月,应再次组织管网养护接收单位现场核验,有条件的应采取CCTV检测等方式,达到移交养护接收标准后,建设单位再提交住建和城管部门复核,复核通过后方可办理移交。(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9.加强管网管养。推行市政公共排水设施专业管养、精细管理、绩效考核;常态化开展老旧管网排查检测,逐步建立以5—10年为一个排查周期的长效机制和费用保障机制。(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中心城“三区”管委会)

20.推进达标创建。以单位、小区、院落为单元开展排水达标创建,将自建排水设施管理纳入对街道社区和物业管理单位考核内容,鼓励产权或管理单位委托市政管网运维单位管养。分批开展小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管网排查整治。(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1.规范污水接入。实行排水户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大力推进重点排水户许可、一般排水户备案,2023年重点排水户许可比例力争达到50%,2024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要制定餐饮、建筑、洗车汽修、其他等重点排水户预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健全日常巡检、水质抽检等制度,源头规范排水行为(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2.开展联合执法。各地每年开展1-2次联合执法,依法查处各类污水、油烟、垃圾乱排(倒)等违法行为,源头防范环境污染。(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3.推进信息建设。建立和完善基于GIS系统的排水管网动态更新机制,新建管网检测数据应并入GIS系统;搭建完善排水综合管理平台,逐步推进排水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许可、监管、考核等全过程管理信息化,提高排水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