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解读回应

【政策解读】《宜春市公园体系规划(2023-2035年)》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宜春市公园体系规划(2023-2035年)》

一、制定背景

宜春市自20069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公园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心城区先后建成70多个公园(含小游园),城市面貌和环境有了进一步提升。

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合理布局未来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同时,根据2022年《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明确的国家园林城市申报(复查)应“编制并有效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公园体系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我市编制了《宜春市公园体系规划(2023-2035年)》

二、规划目标

通过公园体系规划,进一步巩固宜春的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推进宜春市的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协调好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保护和发展,构建全域性、系统性、均衡性、功能化和特色化的全域公园体系,紧紧围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赣西绿色生态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将宜春市打造成一座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国际化特色公园城市

规划策略

(一)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保育青山绿水

依托凤凰山、震山、枯桐岭、罗寿山及朝霞路以西山丘等山体,以及秀江、南庙河、湖田河等水系,构建宜春特色城市公园,完善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形成滨水公园绿带及“通山达水”的公园景观绿廊。

(二)多式扩绿、见缝插绿,实现应绿尽绿

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块、闲置地块和裸露地块等,推动边角空间、社区冗余空间活化利用,结合文体广场等,科学规划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做到“出门见绿、五分钟见园”,增大公园绿地服务范围。重点老城区及用地紧张的镇区、社区及村庄,推动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建设,多渠道提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同时弘扬老城区的历史特色、延续传统文化,如打造古城公园、李渠公园、文笔峰公园等。

(三)均衡布局、全面覆盖,完善级配结构

结合规划居住用地及产业用地分布,根据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均衡布局,重点沪昆铁路以南的袁州区珠泉街道新康府街沪昆高速以北的袁州区医药工业园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严重缺乏公园绿地的片区新增公园绿地,如春水路北侧山体、罗寿山、窑山上、经都路西侧等,使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全面覆盖中心城区建设区域,有效提升袁州公园绿地使用的社会公平性。

(四)关注个性、注入灵魂,构建宜春特色

结合宜春市滨水风貌、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等特点,注入地方个性、灵魂,突出宜春市公园绿地特色。根据公园绿地所在社区或片区特殊性,如老城区的历史人文风貌、新区的滨水新城风貌、工业园区的工业特色风貌等,利用整体设计、植被、设施造型及标识系统等,展现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公园绿地风貌;同时,根据公园绿地的类别属性要求,即自然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提出建设、分区、设施等的差异化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

四、规划主要内容

(一)市域公园系统

市域公园系统包括城区周边的山水区域,涵盖了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自然公园以及市域蓝绿廊道,构筑了以保护为优先的城市自然生态资源本底,形成环中心城区的城市生态风景休闲环。

(二)中心城区公园系统

中心城区公园系统是本规划的重点部分,包括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城市蓝绿廊道。其中城市公园包含了公园分类中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城市公园的建设以资源为导向,具有城市文化展示、服务城市民众的功能。社区公园是以服务周边社区居民为导向,包含了社区公园和游园。

五、分期建设目标

(一)两年成形:按照“生态先行、示范带动、骨架形成”的思路,重点推进绿道和综合公园的建设,完善花博园(方特水上乐园)、新东湖公园;更新春台公园、迎宾公园的老旧设施。

(二)五年成势:按照“能快则快、体系推进、初步建成”的思路,加快完善公园体系,完善绿道骨架,加快实施全场景营造。

(三)十年建成:按照“全面推开、全体系建成、全场景营造”的思路,全面加快公园城市项目建设,尤其是小游园建设工作,全面加速公园城市价值转换、全面提升公园城市建设质效。

另外,在2031至2035年,计划开展公园的“补短堵漏、提质增效”工作使宜春公园城市建设更加成熟完善,对人口产业的吸附能力全面激发,区域引领能力更加显著。最终到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公园(含小游园)总量达331处,规划公园服务半径居住用地覆盖率达到95.61%,让宜春市民真正实现“开窗见绿,移步入园”。

解读人:黄志新,电话:0795-3550053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